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代表委员“开处方”,破解青少年“成长的烦恼

来源:青少年犯罪问题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3-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现在是小树苗,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青少年成长,关乎祖国未来、民族希望。 警惕网络“丧文化”、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让孩子们更爱体育动起来……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

现在是小树苗,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青少年成长,关乎祖国未来、民族希望。

警惕网络“丧文化”、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让孩子们更爱体育动起来……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聚焦青少年“成长的烦恼”“开处方”,努力让健康幸福洒满每个孩子的人生路。

关键词:“网生代”

多举措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

当代青少年是互联网原住民,天生就带有网络“基因”。“网络素养已经成为青少年基础生存技能。”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认为,应重视基础养成工作,多措并举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

郭媛媛援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从网民年龄结构上看,10岁以下的网民占3.3%,10至19岁的占12.3%。

“青少年数字化生存是未来发展焦点。”郭媛媛认为,网络是“网生代”青少年汲取成长营养、形成主体意识的基础空间、环境、平台之一。应实施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工程,加强对青少年个人信息泄露、网络依赖、信息鸿沟、未成年网红等新问题的研究治理;完善网络生态建设和治理的青少年模式;引入青少年网络社群自治、协同治理等参与模式。加强对青少年互联网政策、法规教育,强化青少年网络行为严格遵守国家法律、社会道德的意识。

“应警惕网络‘丧文化'‘佛系文化'等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调研发现,少数青少年以“丧文化”释放学业等生活压力,以“佛系青年”自居,奋斗进取精神不足。他建议,改善教育方式,帮助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引导他们合理释放学业、社会等生活压力,将教育引导同文化熏陶、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强化青少年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健康发展

让孩子们更爱体育动起来

体育锻炼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让孩子更爱体育动起来”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田春艳认为,目前我国面向青少年开放的运动场馆还存在不足。应加强顶层设计,加大体育场馆建设力度,挖掘存量场馆设施潜力,优先保证青少年必要的体育活动所需。“要把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运动素质、培育敢拼搏的体育精神提到更高位置,让孩子们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维持持久的创新创造动能。”

“‘双减'政策落地,大量学生希望在课后及节假日进行体育活动,社区户外活动场地、操场、篮球场、足球场等地出现了人满为患、一馆难求的局面。”田春艳建议,全面梳理各地区中小学校内及校外可用场馆设施等情况,对人均场馆面积低于地区平均水平的学校和社区加大新场馆建设力度,给予必要的土地供给及财政预算支持。从可用性、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多个角度对校外新建场馆设施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充分挖掘存量场馆设施潜力,特别是学校、机构场馆设施,尽可能对公众开放,努力实现不同群体有序错峰使用。

体教融合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体教融合不仅要服务于竞技体育人才选拔,更要以‘健康第一'为原则,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副部长王艳霞认为,深化体教融合要重视长效机制建设,面向退役运动员建立培养和选拔机制,吸纳合格人员进入体育教师队伍,助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在学校层面开设体育选修课程也要相对稳定,通过长效机制建设,巩固深化体教融合成果。

关键词:法治教育与司法保护

用法治为青春保驾护航

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武器为孩子们的青春保驾护航,成为委员们建言的着力点。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法治观念,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能把法治教育简单理解为普及法律常识和规范行为习惯,应注重法治精神培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义孙说。

曹义孙建议,围绕《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技术手段上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感。还应动员全社会参与,结合中小学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普法教育,让有代表性、教育意义的司法活动走进校园。

青少年的司法保护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建议,完善构建完整的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司法令状体系,用法律筑起青少年维权的最后一道防线。


文章来源:《青少年犯罪问题》 网址: http://www.qsnfzwt.cn/zonghexinwen/2022/0310/568.html



上一篇:青春期青少年网络成瘾到底是不是疾病,最常出
下一篇:不良家庭容易出现问题孩子,不仅是父母的悲哀

青少年犯罪问题投稿 | 青少年犯罪问题编辑部| 青少年犯罪问题版面费 | 青少年犯罪问题论文发表 | 青少年犯罪问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